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课程思政普遍推行的大背景下,善用社会大课堂、善用校园其他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大力推动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实到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大思政课”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仅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而且也能够发挥方方面面作用,形成思政教育强大合力,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
当前,很多高校着眼于落实“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普遍都能够从打造“大思政课”的角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在打造“大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多方面作用,特别是要围绕“三全育人”组织实施,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得到有效落实。众所周知,思政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传统的显性、刚性思政理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迫切要求高校大力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强化思政教育的融合性和渗透性,倾力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运行体系,进而才能使思政教育实现更大突破。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政课具有理论性、专业性,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且也助力其专业发展。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作用更具有重要价值,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二者具有很强的联运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是协同育人最为突出的特点,通过大力实施协同育人,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具有综合性、拓展性、实效性,使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现更大突破。
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除了能够促进思政教育改革之外,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三全育人”得到更有效落实。构建强大思政教育合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既能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形势下,“人才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培养符合新时代基本要求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建设”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通过实施协同育人,能够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不足,促进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结合,有效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和创新方法。如教师之间通过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思政教育的科学方法,特别是思政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通过有效合作,能够打造出一批更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思政教育“精品课程”,最大限度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在“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加快的新形势下,很多高校已经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纳入到“三全育人”当中,而且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断优化和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协同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特别是一些高校还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协同育人向纵深开展,不断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显著提升,无论是高校领导班还是各个部门,无论是思政课程教师还是辅导员,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师还是其他教职员工,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如一些专业课程教师为了能够使课程思政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学习与研究力度。有的专业课程教师还切实加大与思政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积极寻找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创新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大思政课”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取得的成效来看,除了协同育人意识和合力不断增强之外,很多高校还大力加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对协同育人进行了科学设计,既强化思政课程的目标导向,也强化课程思政的问题导向,同时还对如何促进协同育人有效开展进行了系统安排。有的高校对协同育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把培养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素养、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专业能力、道德水准、团队精神等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进一步提升了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开展思政教育的热情。
在打造“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需要在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力度,特别是要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促进协同育人取得更好成效。对此,高校应当着眼于打造“大思政课”,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深化路径。
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在进一步创新协同育人思路,除了要继续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之外,要着眼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实施。大力推动协同育人向纵深开展,强化高校各个领域在协同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思路创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除了要加大理论课程教学之外,还要大力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并科学确定课时,突出理论教育的实践导向,倾力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意识。大力推动课程思政路径创新,不能简单的将思政教育表面化、硬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而是要在系统寻找思政融入点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课程思政设计可视化、建设课程思政的可视化素材库、提高课程思政的设计化等方面下功夫,如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精益求精,树立强烈的科学意识。
深化协同育人模式,还要着眼于促进“大思政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领域,使协同育人能够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展现,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协同育人纳入到“双高专业群”“品牌专业群”建设当中,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倾力打造具有品牌导向的协同育人模式,使思政教育成为“双高专业群”“品牌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领域方面,还要将思政教育纳入到“校企合作”当中,如思政课程教师将教学搬到企业,通过与企业人员共同合作,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持续得到提升,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
通过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更加规范有序,进而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此,高校应当着眼于建立科学完善、运转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纳入“三全育人”。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方案》《课程思政质量评价办法》等文件,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协同育人、推动协同育人、落实协同育人。高校在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方面,也需要突出重点领域,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有针对性地实施协同育人,如针对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从根本上来说,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改变传统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弊端,促进思政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导向性和综合性。对此,高校需要积极打造协同育人载体,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性、互动性、渗透性,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无论是实施思政课程还是实施课程思政,都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如在实施多媒体PPT教学时,应当融入更多具有吸引力的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可视化内容,并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组织实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要为学生打造更多实践载体,多开展一些“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调查研究等能力。
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协同育人方法,才能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更大突破。对此,广大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协同育人的学习与研究力度,特别是相互之间应当加强合作,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协同育人的科学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应用互联网方面不仅拥有浓厚的兴趣、较好的网络应用能力,而且呈现出网络价值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当切实加大对学生“网络立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网络世界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不沉迷网络世界,避免网络陷阱,防止网络诈骗。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需要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意识,使自己的言行更加严谨,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应用网络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融入同辈群体。丰富协同育人方法,也需要落实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既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错误理解和认识,不能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而是要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高校在打造“大思政课”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方方面面作用,使“三全育人”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对此,应当把大力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作为重点,在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具有创新性的协同育人模式,特别是要在现有协同育人基础上,对协同育人进行持续深化,着眼于更好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重点在创新协同育人思路、拓展协同育人领域、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协同育人载体、丰富协同育人方法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大思政课”下协同育人实现更大突破,推动思政教育取得更好成效。
(作者:胡延华,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网
初审:刘 佳
签审:王春霞